人人添逼人人摸人人揉,在线免播a视频,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资源第1页,中文字幕国产在线

      <dfn id="2uidg"></dfn>
    1. 2023年高一化學必修二知識點梳理(匯總3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4-03 10:36:09
      2023年高一化學必修二知識點梳理(匯總3篇)
      時間:2023-04-03 10:36:09     小編:zdfb

      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高一化學必修二知識點梳理篇一

      1.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

      ①融化狀態(tài)下能否導電。②電解質的導電是有條件的:電解質必須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狀態(tài)下才能導電。③能導電的物質并不全部是電解質:如銅、鋁、石墨等。④非金屬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機物為非電解質。⑤電解質溶液中,陽離子所帶正電荷總數與陰離子所帶負電荷總數相等,股顯電中性,稱電荷守恒。

      (2)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

      (1)離子反應

      a.定義:有離子參加或有離子生成的反應稱為離子反應。指在水溶液中有電解質參加的一類反應。

      b.本質:溶液中某些離子能相互作用,使這些離子的濃度減小。

      c.、離子反應分類與發(fā)生條件:

      間的某個反應,而且可以表示同一類型的離子反應。

      書寫步驟:

      “一寫”:首先以客觀事實為依據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二改”:把易溶于水、易電離物質改寫成離子形式(最關鍵的一步):

      “三刪”:刪去方程式兩邊未參加反應的離子;

      “四查”:檢查離子方程式兩邊各元素的原子個數和電荷總數是否相等。

      3.離子共存

      所謂離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離子之間不發(fā)生任何反應;若離子之間能發(fā)生反應,則不能大量共存。

      (1)結合生成難溶物質的離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

      (2)結合生成氣體或易揮發(fā)性物質的離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o32-,hco3-,so32-,oh-和nh4+等

      (3)結合生成難電離物質(水)的離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

      (4)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水解反應的離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學)注意:題干中的條件:如無色溶液應排除有色離子:fe2+、fe3+、cu2+、mno4-等離子,酸性(或堿性)則應考慮所給離子組外,還有大量的h+(或oh-)。

      高一化學必修二知識點梳理篇二

      化學鍵是相鄰兩個或多個原子間強烈的相互作用。

      1.離子鍵與共價鍵的比較

      鍵型離子鍵共價鍵

      概念陰陽離子結合成化合物的靜電作用叫離子鍵原子之間通過共用電子對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價鍵

      成鍵方式通過得失電子達到穩(wěn)定結構通過形成共用電子對達到穩(wěn)定結構

      成鍵粒子陰、陽離子原子

      成鍵元素活潑金屬與活潑非金屬元素之間(特殊:nh4cl、nh4no3等銨鹽只由非金屬元素組成,但含有離子鍵)非金屬元素之間

      離子化合物:由離子鍵構成的化合物叫做離子化合物。(一定有離子鍵,可能有共價鍵)

      共價化合物:原子間通過共用電子對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價化合物。(只有共價鍵)

      用電子式表示離子鍵形成的物質的結構與表示共價鍵形成的物質的結構的不同點:(1)電荷:用電子式表示離子鍵形成的物質的結構需標出陽離子和陰離子的電荷;而表示共價鍵形成的物質的結構不能標電荷。(2)[](方括號):離子鍵形成的物質中的陰離子需用方括號括起來,而共價鍵形成的物質中不能用方括號。

      第二章化學反應與能量

      第一節(jié)化學能與熱能

      1、在任何的化學反應中總伴有能量的變化。

      原因:當物質發(fā)生化學反應時,斷開反應物中的化學鍵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學鍵要放出能量。化學鍵的斷裂和形成是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主要原因。一個確定的化學反應在發(fā)生過程中是吸收能量還是放出能量,決定于反應物的總能量與生成物的總能量的相對大小。e反應物總能量>e生成物總能量,為放熱反應。e反應物總能量

      2、常見的放熱反應和吸熱反應

      常見的放熱反應:①所有的燃燒與緩慢氧化。②酸堿中和反應。③金屬與酸反應制取氫氣。

      ④大多數化合反應(特殊:c+co22co是吸熱反應)。

      常見的吸熱反應:①以c、h2、co為還原劑的氧化還原反應如:c(s)+h2o(g)co(g)+h2(g)。

      ②銨鹽和堿的反應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③大多數分解反應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3、能源的分類:

      形成條件利用歷史性質

      一次能源

      常規(guī)能源可再生資源水能、風能、生物質能

      不可再生資源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

      新能源可再生資源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潮汐能、氫能、沼氣

      不可再生資源核能

      二次能源(一次能源經過加工、轉化得到的能源稱為二次能源)

      電能(水電、火電、核電)、蒸汽、工業(yè)余熱、酒精、汽油、焦炭等

      [思考]一般說來,大多數化合反應是放熱反應,大多數分解反應是吸熱反應,放熱反應都不需要加熱,吸熱反應都需要加熱,這種說法對嗎?試舉例說明。

      高一化學必修二知識點梳理篇三

      基本概念

      1.區(qū)分元素、同位素、原子、分子、離子、原子團、取代基的概念。正確書寫常見元素的名稱、符號、離子符號,包括ia、iva、va、via、viia族、稀有氣體元素、1~20號元素及zn、fe、cu、hg、ag、pt、au等。

      2.物理變化中分子不變,化學變化中原子不變,分子要改變。常見的物理變化:蒸餾、分餾、焰色反應、膠體的性質(丁達爾現象、電泳、膠體的凝聚、滲析、布朗運動)、吸附、蛋白質的鹽析、蒸發(fā)、分離、萃取分液、溶解除雜(酒精溶解碘)等。

      常見的化學變化:化合、分解、電解質溶液導電、蛋白質變性、干餾、電解、金屬的腐蝕、風化、硫化、鈍化、裂化、裂解、顯色反應、同素異形體相互轉化、堿去油污、明礬凈水、結晶水合物失水、濃硫酸脫水等。(注:濃硫酸使膽礬失水是化學變化,干燥氣體為物理變化)

      3.理解原子量(相對原子量)、分子量(相對分子量)、摩爾質量、質量數的涵義及關系。

      4.純凈物有固定熔沸點,冰水混和、h2與d2混和、水與重水混和、結晶水合物為純凈物。

      混合物沒有固定熔沸點,如玻璃、石油、鋁熱劑、溶液、懸濁液、乳濁液、膠體、高分子化合物、漂白粉、漂粉精、天然油脂、堿石灰、王水、同素異形體組成的物質(o2與o3)、同分異構體組成的物質c5h12等。

      5.掌握化學反應分類的特征及常見反應:

      a.從物質的組成形式: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置換反應、復分解反應。

      b.從有無電子轉移:氧化還原反應或非氧化還原反應c.從反應的微粒:離子反應或分子反應

      d.從反應進行程度和方向:可逆反應或不可逆反應e.從反應的熱效應:吸熱反應或放熱反應

      6.同素異形體一定是單質,同素異形體之間的物理性質不同、化學性質基本相同。紅磷和白磷、o2和o3、金剛石和石墨及c60等為同素異形體,h2和d2不是同素異形體,h2o和d2o也不是同素異形體。同素異形體相互轉化為化學變化,但不屬于氧化還原反應。

      7.同位素一定是同種元素,不同種原子,同位素之間物理性質不同、化學性質基本相同。

      8.同系物、同分異構是指由分子構成的化合物之間的關系。

      9.強氧化性酸(濃h2so4、濃hno3、稀hno3、hclo)、還原性酸(h2s、h2so3)、兩性氧化物(al2o3)、兩性氫氧化物[al(oh)3]、過氧化物(na2o2)、酸式鹽(nahco3、nahso4)

      10.酸的強弱關系:(強)hclo4、hcl(hbr、hi)、h2so4、hno3>(中強):h2so3、h3po4>(弱):ch3cooh>h2co3>h2s>hclo>c6h5oh>h2sio3

      11.與水反應可生成酸的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只生成酸的氧化物"才能定義為酸性氧化物

      12.既能與酸反應又能與堿反應的物質是兩性氧化物或兩性氫氧化物,如sio2能同時與hf/naoh反應,但它是酸性氧化物

      13.甲酸根離子應為hcoo-而不是cooh-

      14.離子晶體都是離子化合物,分子晶體不一定都是共價化合物,分子晶體許多是單質

      15.同溫同壓,同質量的兩種氣體體積之比等于兩種氣體密度的反比

      【本文地址:http://sc-apple.cn/zuowen/2176229.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